首頁 > 資訊 > 獨家推薦 > 民生 > 正文

焦作市城鄉規劃管理局 關于首批歷史建筑的征求意見公示

2018-03-15 10:18:13 來源:焦作市城鄉規劃管理局 點擊:

摘要:焦作市城鄉規劃管理局關于首批歷史建筑的征求意見公示社會各界人士: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是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我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

  焦作市城鄉規劃管理局

  關于首批歷史建筑的征求意見公示

  社會各界人士:

  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是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我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原古老文明的形象化標志,也是我市悠久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對于完善我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推動我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豫建規[2017]17號)文件要求,市規劃局與相關部門結合對我市城區內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進行普查摸底,初步核定了焦作市五城區符合標準的歷史建筑共計75處(詳細名單附后)。下一步,我們將符合標準的歷史建筑報請市政府公布,確定保護內容、保護措施等。

  現將初步核定的名單進行公示,接受各界監督。請于2018年3月15至3月23日期間提出意見。

  監督電話:

  焦作市城鄉規劃管理局編制科0391-3569783郵箱:jzghbz@163.com

  

歷史建筑普查潛在對象摸底名單(焦作市五城區)
編號 所在市(縣)名稱 建筑名稱 所在位置 (門牌號) 建筑面積(平方米) 建筑年代(平方米) 歷史建筑簡介(包括歷史建筑位置、歷史沿革、價值特色等,字數150-200字以內)
1 示范區 兩程夫子廟 陽邑村西北 1730 始建于1761 位于陽廟鎮陽邑村,是程氏后人為祭先祖程顥、程頤于乾隆25年創建。兩程是宋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是“理學”的奠基者。坐落在村西北隅的月臺之上,現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
2 示范區 程乃論住宅 陽邑17組122號 231 清嘉慶年間  
3 示范區 程乃福住宅 陽邑14組中街13號 205 清嘉慶年間  
4 示范區 程小鐘住宅 陽邑17組124號 331 清嘉慶年間  
5 示范區 程小友住宅 陽邑17組中街123號 331 清嘉慶年間  
6 示范區 程乃熔住宅 陽邑19組中街126號 199 清嘉慶年間  
7 示范區 陽邑廟大殿 陽廟鎮政府院內 220 不詳  
8 山陽區 恩村玉帝廟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一街北 143 恩村玉帝廟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一街北邊,創建于明代隆慶年間,清嘉慶至民國曾多次修葺。1917年在此設立學校,至2000年停辦。玉帝廟坐北面南,原不山門、鐘鼓樓、戲樓、東廂房等建筑,現僅存拜殿及大殿,面積143平方米。大殿建于高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上覆黃色琉璃瓦。殿內七架梁結構,明間脊枋上題有“大明隆慶陸年(1572年)歲次壬申造通明寶殿”等字樣。檐下共有斗拱38朵,木構件上有彩繪裝飾。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面有一月臺,卷棚頂建筑,上覆灰色筒、板瓦。廟內現存有大明隆慶陸年所立的“創建玉皇殿記”及萬歷、道光至民國所立的碑記13通。恩村玉帝廟是研究明代建筑藝術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9 山陽區 恩村祖師廟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一街東 843 祖師廟又名玄帝廟,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一街東,坐東朝西,占地面積843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8年),清乾隆、光緒、民國次修葺。原有正殿、拜殿、山門及鐘樓、道房等建筑,現僅存山門、拜殿、大殿,布局為工字形。皆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大殿為單檐歇山頂,琉璃筒板瓦覆頂,有脊飾。檐下施斗拱,梁柱及斗拱上有彩繪。拜殿為卷棚式建筑,六檀梁架結構,灰色筒板瓦覆頂。山門為單檐硬山建筑,灰色筒瓦覆頂,七架梁結構,為清代建筑。廟內存有嘉靖、崇禎、光緒、民國等始建及重修碑碣9通。
10 山陽區 恩村三官廟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二街 116 三官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二街,坐西面東,原有山門、大殿、拜殿等建筑,現僅存拜殿及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式建筑,上覆灰色筒板瓦,房脊、龍吻及大梁應為元代建筑構件,檐下置柱頭斗拱四個,方形坐斗,云紋耍頭,為明代建筑構件。拜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卷棚式建筑,上覆灰色筒板瓦,龍紋瓦當、滴水。廟內現存有大清乾隆十九年“重修三官廟山門拜殿序”咸豐六年“重修三官廟山門拜殿序”及民國十一年“三官廟重修記”等碑記。
11 山陽區 恩村和圣祠門樓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一街柳克河家門口 27 恩村和圣祠門樓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一街柳克河家門口,坐北面南,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60——1521年),后經清乾隆、光緒兩次增修擴建。原有大殿、拜殿、門樓、東西廂房及后花園,1946年秋毀于戰火,現僅存門樓一座,面積27平方米,面闊一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建筑,灰瓦覆頂,無脊飾。欄額平板方上置荷葉墩,前檐柱頭上施六棱形座斗,斗心向外,卷云紋耍頭,墀頭有磚雕瑞獸圖;后檐平板方下有木制牌匾一塊,上書行書“和圣祠”三字。
12 山陽區 恩村柳氏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二街柳平新家 90 恩村柳氏舊宅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二街,門牌號0566。該建筑座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原有街房、中亭、上房及東西廂房等建筑,現其它建筑已毀,僅存上房一座,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東西長15米,南北寬6米,面積90平方米。單檐硬山式建筑,上覆灰色筒板瓦,磚雕飛椽,虎頭瓦當。屋脊上雕纏枝牡丹紋,脊枋上書有“大清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三月丙辰二十日丁丑4時,創建人柳蓬有既男允文”等字樣。一層券門上磚雕多層紋飾,從外到內依次為:兩排棱形紋之間雕 “回”形紋一層,再雕牙形紋一層,最內層飾等距離雕磚菊花五朵。二層有弧形窗戶三個,上有牙形雕磚裝飾。               
13 山陽區 常莊火神廟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常莊村西 57 常莊火神廟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常莊村西,座南面北,始建年代不詳,康熙五十年(1712年)擴建,原有大殿、拜殿、東西廂房、山門,圍墻等建筑,現僅存拜殿。卷棚頂,上覆灰瓦,前后檐無墻壁,由檐柱及金柱承托。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長10.45米,寬5.50米,面積57平方米。檐下置斗拱,平板坊上置荷花墩,斗拱、荷花墩及梁頭上均有彩繪,墀頭有磚雕圖案?,F廟內存有八棱形經幢一通,鐵磬一個,清代碑碣3通,分別為: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火神廟記碑”,道光十二年(1832年)“金樁圣像碑”,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議事碑”。
14 山陽區 張莊范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張莊村東南 570 張莊范氏祠堂位于焦市山陽區新城街道張莊村東南,坐北面南,現存山門及大殿。清代中晚期建筑,該建筑原為博愛縣寨卜昌村王泰順家族的民居。民國年間,為張莊范氏家族購得,整體遷移至此。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頂,覆蓋灰色筒瓦,平板坊為通坊,裝飾一層透雕花紋。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采用減柱造,當心間置金柱兩根,上托大梁,柱頭上置方形櫨斗,斗上置荷花墩。
15 山陽區 張莊張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張莊村 57 民國 張莊張氏祠堂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張莊村,坐北面南,現存房屋一座,單檐硬山建筑,灰瓦覆頂。面闊三間,深兩間,東西長10.6米,南北寬5.35米,占地面積57平方米。明間檐下有異型龍頭斗拱,平板枋上置荷葉墩,墀頭有磚雕文字圖案。屋內用磚墻分隔成三間,中間有各有一券門,前后墻上有方形窗戶。距祠堂北邊20米處一座房屋的前墻上,鑲嵌一塊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關于確定祠堂地界的石碑。
16 山陽區 桶張河村老君廟戲樓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桶張河村 108 桶張河村老君廟戲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桶張河村,座南面北,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嘉慶、道光及民國時多次維修。老君廟戲樓是山門與戲樓合一的兩層建筑,上層為戲樓下層為山門通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東西各有一間耳房,面積108平方米。單檐懸山頂,灰色筒瓦覆蓋,有脊飾。前檐下有石柱四根,上書楷書對聯。前大梁頭及枋上雕刻戲劇人物與花卉圖案。距戲樓北面10米處,栽有一棵七星古側伯,樹圍2.35米,據傳為當時建廟時所栽。院內現存放有石碑4通。
17 山陽區 桶張河村劉明德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桶張河村 237 民國 桶張河村劉明德舊宅位于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桶張河村,坐東面西,原有房屋數十座,窯洞數孔,現僅存窯洞四孔。為石砌拱形建筑,穹頂呈半圓形,窯洞內有小門互通,木質框架雙扇門,上接一方形窗戶,券門有上石雕花卉紋。南邊兩窯洞外墻中間,鑲嵌一方形“創修石洞記”石碑,為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所立,據上面記載,該窯洞應為劉明德的父親修建。劉明德曾任國民黨十四旅長、修武縣長等職。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該窯洞的發現為研究我國窯洞的建筑特點提供了實物資料。
18 山陽區 李貴作村藥王廟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李貴作村 128 李貴作藥王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李貴作村,又名昭惠王行宮。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間,元代進行了大修,清代又多次進行維修,現僅存大殿,為元代建筑風格。該大殿坐北面南,建于臺基之上,單檐懸山式木結構建筑,灰色筒瓦覆頂,上有脊飾。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面積128平方米。前檐下當心間及兩次間均施補間鋪作一朵,后檐各間不施補間鋪作,外檐柱計12根,除山面4根為木質柱外,其余均為小八角石柱,木構件仍保留著部分彩繪。院內存有古代碑碣6通。
19 山陽區 李貴作村三圣教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李貴作村 231 民國 李貴作三圣教堂原位于焦作市新華街,2002年左右整體搬遷至李貴作村現址。三圣教堂建于中華民國十四年,坐北面南,有山門、大殿及東西廂房。山門及大殿形制相同,為單檐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檐下有斗拱,前有回廊,廊兩邊各有耳房一間。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有回廊。山門前墻上鑲嵌一塊中華民國十四年創修三圣教堂大殿碑記,記載了三圣教堂大殿修建的經過。與三圣教堂西鄰的藥王廟院內,存放一塊中華民國十五年立:焦作創建三教圣殿東西廂房山門交接承善士記石碑。
20 山陽區 中原里村中原公司住宅區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中原里村 120 民國 中原里中原公司住宅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李貴作中原里村,現存房屋兩棟,面積120平方米,坐北面南,東西并列,建筑式樣基本相同。四面坡小青瓦廡殿頂,面闊八間,進深兩間,青磚白灰砌墻,小磚砌拱券外廊,圓券門窗,屋內有壁爐。該建筑建于1918年,屬中原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職員住所。1914年根據北京會議,中州、豫泰、明德三公司合并,組建中原煤礦公司,成立11人董事會,選舉胡汝麟為總理。先后在焦作東部李河等地,開鑿了多個煤礦形成與英商福公司分庭的局面。
21 山陽區 李貴作村侯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李貴作村 47 民國 李貴作侯氏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李貴作村,原有山門、大殿,現僅存山門,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長11.8米,南北寬4米,面積47平方米。單檐硬山建筑,灰色筒瓦覆頂,墀頭有磚雕花卉圖案。院內存放中華民國拾六年“重修祠堂”碑記一通。
22 山陽區 上馬村王瑜之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上馬村 220 民國 上馬村王王瑜之舊宅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上馬村,坐北朝南,中華民國二十五年造。該房屋原主人王瑜之,民國時曾任內黃、湯陰縣縣長?,F留有正房及東西廂房,均為二層樓房。正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云紋滴水,土坯與磚混合墻體。一層門窗額為扇形,有磚雕花卉圖案。東西廂房內部為磚券窯洞式樣。
23 山陽區 恩村一街毛澤東語錄墻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恩村一街東 21 1955年 恩村一街毛澤東語錄墻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一街東,坐北面南,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原為山陽區黨校大門,因黨校搬遷,原建筑大門已封,房屋等均已廢棄。大門兩側為飄揚的紅旗形狀的八字墻,墻中間各有一方形框,框內浮雕毛主席語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左右兩側原有對聯,現已剝落。
24 山陽區 李河村毛澤東詩詞門樓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李河村 249 1971年 李河村毛澤東詩詞門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李河村,坐西面東,大門及兩側房屋十間,磚瓦結構。大門門頭上面有浮雕紅旗、五角星、長方形、菱形、和平鴿等圖案,大門兩邊為浮雕行書對聯:上聯“青風楊柳萬千條”下聯“六億神州舜堯”橫聯“祝毛主席萬壽無疆”。
25 山陽區 李河村李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李河村 540 民國 李河村李氏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李河村,坐西面東,東西長53.9米,南北寬10米,占地面積540平方米?,F存山門及大殿,均為硬山式建筑,灰色筒瓦覆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山門中間高,兩邊低,墀頭有磚雕花卉圖案,大門兩側有石獅門墩一對。據記載大殿于中華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建成,山門建于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
26 山陽區 墻南村毛澤東語錄門樓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墻南村 210 1970年 墻南毛澤東語錄門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墻南村,水泥建筑,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坐東面西,大門為過道形式,直通后院,房屋中間三間為二層樓房,兩邊為一層平房,皆為平頂。大門頭上有浮雕五角星及菱形圖案,下邊為浮雕毛澤東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把醫療衛生工作進行到底”及“墻南醫療站”等字樣。
27 山陽區 馬作村王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光亞街道辦事處馬作村北 1038 民國 馬作王氏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光亞街道馬作村北,系曾任河南省省長等職的王印川所修建的王氏祠堂。該祠堂坐北面南,占地面積1038平方米,原有山門、大殿、拜殿、月臺、東西廂房等建筑,現存山門及大殿。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皆為硬山式建筑,灰色筒瓦覆頂,山門、拜殿及大殿分別懸掛有徐世昌題詞“五氏忠祠”段祺瑞題詞“行冠州閭”袁世凱題詞“敬宗裕后”匾額,大門前兩側有石獅一對。祠堂內現存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月所立“馬作王氏合族修忠祠捐款戶名碑”一塊。
28 山陽區 馬作村奶奶廟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光亞街道辦事處馬作村 85 馬作奶奶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光亞辦事處馬作村,座南面北,現存拜殿和大殿。拜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卷棚頂,上覆灰色筒瓦,前檐下有荷花墩。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龍、獸紋瓦當。廟內現存大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路尸碑”1通。
29 山陽區 墻北村老君閣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墻北村 98 墻北老君閣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辦事處墻北村,坐東面西,建于磚石筑砌的高臺基上。原為兩層閣樓,現僅存底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有墻,分為前堂后室。石頭券門上刻劃花卉紋,前墻上有兩個“錢紋”花窗。墻南有一側門通往二樓,石頭階梯。
30 山陽區 秦莊慘案紀念地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李河村秦莊 4000 民國 秦莊慘案紀念地舊址位于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李河村秦莊。1938818日(農歷七月廿三),慘無人道的日寇以地方武裝襲擊村北道清鐵路,崗房內兩名日軍被殺為由,對無辜的秦莊村民進行瘋狂報復,日軍兵分兩路對秦莊村進行包圍,隨之進村踹門入宅不分翁婦幼嬰逢人便殺,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秦莊慘案。在這場血腥大屠殺中,全村86人遇難,占總人口的45%;206間房屋被毀,占房屋總數的60%。 劫后景象慘不忍睹,殘垣斷壁,尸灰遍地,之后三年,雜草叢生,荒蕪人煙。
31 山陽區 墻北村趙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墻北村東北角 64 民國 墻北趙氏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墻北村東北角,座北面南,原有山門、大殿及廂房,現僅存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有出廈,東西長9.7米,南北寬6.6米,面積64平方米。單檐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前廊下立八棱形石柱兩根,下有仰覆蓮柱礎,樨頭上雕刻動物、花卉紋圖案。
32 山陽區 墻南村王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墻南村 265 墻南王氏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辦事處墻南村,坐西面東,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有前廊。前廊南墻上鑲嵌石碑兩塊,一為咸豐二年“創修宗祠碑記”,主要內容為王氏宗祠于清道光四年開始修建,道光十四年完工,歷時十年。一為中華民國肆年“合約公議碑”,主要內容為村中如有人命盜案、土匪搶劫、村人留客村人不愿、村人窩賭等意外之事,共同商議簽定的協議。
33 山陽區 墻南村樊氏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墻南村 306 墻南樊氏祠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墻南村,坐北面南,原為村中大戶人家的房產,后樊氏家族出資買去作為家族祠堂,現存正房1棟,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屋脊刻劃纏枝花卉紋。有前廊,廊下木柱四根,鼓形石柱礎,前檐下置一斗二升斗拱,云紋耍頭上殘留有彩繪。
34 山陽區 柳莊柳氏民居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柳莊村 60 柳莊柳氏民居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辦事處柳莊村,原為標準四合院,現僅存西廂房一座,南北長9.9米,東西寬6.1米,面積約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有前廊,廊下有木柱,鼓形石柱礎,前檐下施瓜形斗拱,墀頭有磚雕花卉圖案。
35 山陽區 焦作市人民英雄紀念塔 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東方紅街道辦事處廣場社區東方紅廣場南 569 1959年 焦作人民英雄紀念塔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東方紅廣場上,占地面積約569平方米。它的前身為1946年立于今焦作市貿易大廈處的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塔身呈五面立錐形,各面頂端雕塑一顆五角星,并有劉伯承、鄧小平、楊秀峰、李雪峰等軍政領導的題詞。碑基各面鑲嵌長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晉豫人民復活記”由太行第四行政督察專員杜毓云撰寫。塔身周圍建有水泥柱,用鐵環連接四周。1959年,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市政府決定將紀念碑遷于東方紅廣場,并改名為“紀念塔”,仍保持原貌。1970年因塔基裂縫等原因,加固整修,加高了塔身,擴寬了塔基,塔頂呈五楞白云浪花形,五面均雕刻了毛澤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詞。塔基座五面都鑲嵌長方形石碑,無碑文,塔基有九個臺階的水磨石環形道,邊沿有欄桿,高大華麗的十束五十盞白玉蘭燈繞塔含苞欲放,原碑上的題詞及碑文仍包藏在塔內。
36 解放區 軍調處新鄉執行小組焦作談判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楓花園社區新亞商廈后院 316.4 民國 位于解放西路新亞商廈后院,舊址建于1918年,原屬中原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總辦事處。四合院布局,現僅存上房7間。磚木結構,高臺基,外走廊,面積316.4平方米。1946112月,軍調處新鄉執行小組在焦作談判時在此房內進行。參加談判的有中共代表黃鎮、國民黨代表曾樂陶、美國代表康明士,三方就恢復焦作交通、停止軍事沖突及遣送戰俘等問題達成協議。
37 解放區 焦作煤礦工人罷工指揮部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學苑社區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院內 200 民國 舊址位于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院內西北隅,建于1909年,原為英商福公司秘書辦公室,焦作路礦學堂成立后劃歸學堂使用。該建筑為面闊五間外廊式建筑,原為高臺基下半地下室。19257月,此處曾是焦作煤礦工人大罷工的指揮中心,罷工期間,工會領導人崔長永等曾在此開會,印刷傳單等,指揮罷工運動。1984年,原焦作礦業學院將其改建成二層樓房,基本保持了原貌。
38 解放區 道清鐵路局火藥庫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新華街道辦事處鑫源社區果園路西二巷 99.76 清代 道清鐵路局火藥庫舊址位于新華街道辦事處鑫源社區果園路西二巷。坐北面南,一屋五間,青磚水泥砂漿砌筑墻體,現澆鋼筋混泥土平面屋頂。四周轉角處有約10公分外出墻體六組裝飾,屋頂由墻體向外疊澀外出檐。正面辟一門兩窗,南墻辟五窗,中間窗上方有一圓孔,窗四周均用水泥裝飾線框。東山墻有一似門的水泥線框??蛏嫌幸惠^大圓孔裝飾。1904年英商福公司修筑道(道口)清(清華)鐵路運煤專用線,此處為道清鐵路局火藥庫用房。
39 解放區 英商福公司職員住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楓花園社區團小北路6 245 清代 建于1908年的英商福公司職員住宅,位于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楓花園社區團小北路6號院內。坐北面南,屬中西式混合建筑風格,高臺基,青磚墻,坡屋頂,木結構,木地板,內設壁爐,煙囪高于屋頂。外走廊,寬3.5米,面闊六間,長24.5米,深10米。木柱檐口部位有中式做法。建筑東西山墻上各有“1908”刻石一方。當地群眾稱之為“地樓”。南有二門,并各有6階石臺階。是英商福公司為其高級職員而建。
40 解放區 英商福公司電機房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七百間街道辦事處陶瓷路社區神華重型機器廠院內 618.1 民國 建于1919年,由主房和耳房組成,共9間,墻體水泥砂漿砌成,有天車跑道,房頂為鋼木梁架制作,兩坡面上覆蓋鐵楞瓦,兩山墻與墻體均有護墻柱。地下室高3.9米,4根頂梁柱與梁切用26號工字鋼現澆鋼筋混凝土頂面。西山墻大門上方有刻石“1919”一方。1918年福公司從英國運來兩臺750千瓦發電機安裝于此。建筑牢固,結構輕盈,隔溫保暖,現仍在使用。
41 解放區 英商福公司電工房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七百間街道辦事處陶瓷路社區神華重型機器廠院內 225 清代 位于解放區七百間辦事處新華北街神華重型機器有限責任公司院內南北路的東側,南北寬12.5米,東西長18米。屋頂為鋼架結構,安有東西向6米寬的天車跑道。西墻壁門,門上方鑲嵌“福”字刻石一方,兩側各鑲嵌“1910”刻石。此房建于1910年,是修理1、2、3號井專用機械的電工房舊址,此房至今仍在使用。
42 解放區 焦作市烈士陵園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主街道辦事處道清里社區的烈士街南側 16650 1954年 陵園原為太行第八軍分區烈士陵園,初建于1954年秋。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而建,是原太行山軍分區和現河南省建立最早的烈士陵園。1946919日,焦作被國民黨占領,陵園遭到嚴重破壞。19481024日,焦作第二次解放,政府立即重建陵園?,F占地25畝,共安葬烈士355名,有烈士墓130座。主要建筑有大門,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烈士墓碑碑廊等。布局嚴謹,莊嚴肅穆。
43 解放區 英福公司總辦事處辦公室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學苑社區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 563.3 民國 舊址建于1919-1920年,坐北而南,高臺基,單層建筑,平面呈凹字型。外三面走廊,正房門兩側及走廊死角均設雙體柱,整體為磚、木、石結構。房頂用小青瓦扣成。主房門前設轎車通行道,前建有圓形水池及假山、花壇。2002年,配合基本建設工程,將其整體拆遷至現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院內。福公司是英國政府在清末開辦的掠奪中國煤礦資源的公司,從1902年建礦至1939年結束,歷時37年。
44 解放區 焦作工學院工程館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學苑社區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 540.36 民國 該館建于1934年,磚木結構,中間4層,兩翼3層,每層以半圓券門廊分為3個區,青磚墻,木制矩形玻璃窗。東西兩層辟門,東側辟三門,門上半圓券,前有半圓形門廊,有石柱9根,前有著名愛國人士,孫越奇先生鋼像。西側寬7.4米,有半園形石臺階可直上二層,門左側鑲嵌有“焦作工學院工程館舊址 一九三四年建”的刻石一方。此館為留美教授李鐘美先生設計,造型新穎、簡潔、明快、美觀,為西方現代工業派建筑風格。
45 解放區 英商福公司醫院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學苑社區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 619 清代 舊址位于河南理工大學老校區西北處,與英商福公司總辦事處辦公室舊址南北相對,組成一院落。該建筑坐北面南,高臺單層躍廊式磚木建筑結構。建筑臺高1.65米,前廊深3.02米,南辟34窗,大門與門廊不在建筑正中,而是西5間、東7間,有通道可上門廊。室內安裝有壁爐與木地板,走廊上有木柵欄環繞。西7間處向南外出3.1米的墻上方有“A D 1909”刻石一方。保存完好,現為河南理工大學醫院。
46 解放區 英福公司錢莊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生街道辦事處楓花園街社區新華北街東側 614 民國 原為二進四合院,現前院、前樓和左右配房已拆除,僅存中廳,后院主樓、左右配樓及主樓后的大廳。中廳單層五間,有前廊,有地下室,面積189平方米,小瓦頂中間有過道可進入后院。后院主樓五間有前廊,磚木機構,小瓦蓋頂,面積245平方米,左右配樓各三間二層,建筑樣式相同,磚木結構,兩小瓦蓋頂。主樓一樓過廳后有左右平房與南北向的大廳一座,大廳深7米,寬12.8米。該舊址建于1919年,為英福公司錢莊,中廳地下室為金庫。
47 解放區 圣佛寺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上白作街道辦事處洪河村村南(現焦作影視城內) 2745 清代 圣佛寺位于解放區上白作辦事處洪河村村南,占地面積2745平方米。由山門、東西廂房、大殿組成。山門面闊5間,進深2間,歇山頂,前有走廊,2007年重修,主體梁架未變,清代建筑。東西廂房各面闊3間,進深1間,四面墻體均為青石砌就,上覆琉璃筒瓦,清代建筑。大殿為2002年新建,院內另存有清代刻石一方(唐僧取經半浮雕石刻圖),明至民國碑刻4通。其山門、東西廂房為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2001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僧取經半浮雕石刻圖系石供桌,長1.90米,寬0.60米,厚0.18米。平面素面,前立面浮雕“唐僧取經”圖,內刻12個人物,其中有唐僧師徒四人,另有手持儀仗長柄器的儀仗隊6人,挑燈者2人,另有白馬一匹及像草房一樣的上尖下寬的裝飾一副。人物形態逼真,動作整齊,栩栩如生。4通碑刻,其中明代碑刻2通,中華民國碑刻2通,皆為重修圣佛寺紀念碑刻。
48 解放區 上白作王啟蘭老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上白作街道辦事處上白作村王啟蘭家 229.2 清代 民宅坐北面南,由前過庭及后樓組成,前過庭面闊五間,寬16.3,進深9米,前走廊寬1.8,6根廊柱上卷云紋斗拱,正間辟門,其它為小方格扇窗。硬山,1.4米下為條石。后樓為二層,東西面闊五間,長16.5米,進深15米。一層頂為小磚南北砌圓券頂,墻厚0.75米,地輔方塊,有隔扇。有木樓樓梯可上二層,二層前辟五窗,后辟4窗,墻厚1米,兩坡小瓦蓋頂。為清代中晚期建筑。
49 解放區 西于村孔廟大殿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西于村北頭市工程塑料廠南墻外 52.92 清代 該建筑位于村北頭市工程塑料廠南墻外,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兩面坡筒瓦覆頂,小青磚砌墻,一門二窗。門窗上部均為拱券形。另有山門石柱一根,存放于該建筑西約20余米處,該石柱上有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七月二十日”紀年,該廟所處為三教合一共有廟產。其東院為佛教寂照寺(據傳傳建于大唐貞觀年)。西院為道教天爺廟,占地約20畝,另有廟地50余畝。西院有大殿、廂房。東院四進院落。東西兩院毀于20世紀50年代,現僅存孔廟大殿三間,山門石柱一根。清末張策舉人、許邦彥二夫子在該寺創辦書院教授學生,曾改名為“洪寺”。該建筑及石柱為研究焦作地區儒、道、佛三教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50 解放區 群英水庫總干渠龍臥渡槽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上白作街道辦事處龍寺村北 360 1972年 群英水庫總干渠龍臥渡槽,位于解放區上白作街道辦事處龍寺村北,總長130米,寬2.8米,槽寬1.65米,槽深1.9米。計8個拱券洞,62小,其中最大拱券距河溝底部23米,跨度32米。最大拱券兩側各有4個小型引拱券。1972年修成,渡槽拱券上方仍保留了“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與毛澤東詩詞等水泥標語。群英水庫在焦作市西北,位于河南與山西交界的大沙河上游,壩高100.5米,以水利灌溉為主,并結合生活供水、防洪、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原計劃灌溉面積6萬畝。此渡槽為灌溉農田發揮過相當大的作用。
51 解放區 嘉禾屯民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嘉禾屯村 1404 清代 民宅位于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嘉禾屯村王秀蓉、盧海寬兩家處,為東西兩進前堂后樓四合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404平方米,房屋9座,共計35間,由臨街房、影壁、二門、東西廂房、過廳、東西配樓等組成。大門位于院落東南角,門內有木結構磚雕影壁。臨街房為前廊硬山式,面闊五間,進深2間。二門為裝飾華麗的垂花門。東側一院的中院正房過庭已拆,東西廂房為前廊硬山式,分別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東側院后院有東西配樓為硬山式建筑,西側院中院西廂房已拆掉,后院只保留西配樓。
52 解放區 東王褚農民政治夜校舊址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東王褚村原焦作造紙廠院內 65.92 民國 東王褚農民政治夜校,位于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東王褚村北原焦作市造紙廠院內,原為程家祠堂?,F存建筑一座,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兩面坡青瓦覆頂,已破舊不堪,岌岌可危。1925年焦作反帝大罷工高潮后,中共焦作地方黨組織根據中共豫陜特委的指示,學習廣東農民運動經驗,開展焦作農民運動。1926年受中共焦作市委的委派,中共黨員李剛在此開辦農民政治夜校,啟發農民覺悟,培養農會骨干,發展農民運動,開展對敵斗爭。
53 解放區 西于村張家祠堂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西于村委會西路北處 289.34 清代 西于村張家祠堂,位于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西于村委會西路北處。由山門及耳房、卷棚、大殿三部分組成。山門及兩耳房面闊三間,寬9.95米,山門距卷棚12.9米,卷棚面闊三間9.95米,進深一間5.0米,前后無墻,大殿三間9.95米,進深一間5.5米,有前廊寬1.5米,硬山木制門窗。屬清代建筑。
54 解放區 西王褚王彩鳳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西王褚村王彩鳳家 229.57 清代 西王褚王彩鳳家民宅,坐南面北,由臨街房、東廂房及過廳三部分組成,均為硬山兩坡青瓦頂。臨街房面闊三間14.4米,其中大門寬1.58米,高2.5米,進深6.4米,外出檐寬1.16米。東廂房面闊三間9.8米,進深4.7米,卷頂,八角形窗。過廳面闊三間,10.50米,走廊寬2.1米,正間隔扇門寬3.3米,高2.9米,兩稍間為隔扇窗,有斗拱與刻花。進深8.7米,有屏風相隔,屏風與后墻1.3米。
55 解放區 西王褚王蘭廣故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街道辦事處西王褚村東老年俱樂部院內 110.5 清代 西王褚王蘭廣故居,現僅存過庭與寢室兩座建筑。前院過庭面闊三間,長10.3米,進深一間寬7.93米,前廊寬1.4米,兩側有1.26米的過洞,后小門高2.45米,寬0.97米。正間后門高3米,寬1.3米,外條石基礎,青磚至頂,內磚基礎高0.80米,上為土坯墻,硬山,兩坡青瓦復蓋,坡較緩。后院東寢室距過庭3.7米,面闊三間9.8米,進深一間4.3米。兩層條石基礎高1.15米,正面門高2.8米,寬1.1米,兩窗二層,門上有窗。內有隔扇,木制樓梯可上二層。王蘭廣(18061874)字耕心,號香圃,別號靜涵,清代懷慶府修武縣(今焦作市區西王褚)人。先后任安平、南樂、曲陽、天津、河間、大名等縣知縣。王蘭廣善詩文,以《靜涵書屋詩存》刊于世,另有《王香圃先生年譜》1卷、《靜涵書屋文集》二卷傳世。
56 解放區 榮發春故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民主街道辦事處民權街社區合作巷16 400.76 清代 該宅院位于民主街辦事處民權街合作巷16號,清晚期建筑風格,為榮發春所建,現存一進院臨街房1座,東、西配房各一座,過庭1座,二進院主房一座。占地面積400.76平方米,臨街房面闊三間,近深一間,大門開于東稍間,單檐硬山,人字形小瓦覆頂,過庭面闊三間,近深一間。硬山,人字形小瓦覆頂,前有出廈走廊,后院僅存的主房為樓閣式建筑,已改造的面目全非,僅一層主體墻為當時建筑。該宅院保存較完整,對研究中原地區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57 中站區 西張莊祖師廟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西張莊村村西北1.5公里“仙鶴嶺”上 45.5 西張莊祖師廟,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西張莊村村西北1.5公里“仙鶴嶺”上,清代。坐北面南,面闊三間9.1米,進深一間5米,月臺高5米,深6.4米,1門2窗,門高7.5米,寬1.3米;上有通石枋,直棱窗高1.15米,寬0.90米。條石墻體高約0.80米,上為磚砌。廟內磚券頂。硬山有脊飾?;彝餐唔?,墀頭有磚雕飾。廟內為青磚圓券頂。西山墻壁上鑲嵌高1.3米,寬0.55米的清咸豐四年(1854年)“重修祖師廟碑記”碑1通。
58 中站區 西張莊龍王廟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西張莊村村中 79.98 西張莊龍王廟,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西張莊村村中,清代。坐北面南,現存卷棚、大殿。卷棚面闊三間8.6米,進深一間4.5米,正間前后有4根八棱形石柱,方形石柱礎。次間為土胚墻,方形方格窗,硬山石頭墻。墀頭處分別鑲嵌有戲劇半浮雕磚,內西墻有“大清光緒二十四年(1908年)施財施工人名”碑1通。東墻有“重修玄帝龍王廟創修兩廊拜殿”碑1通。大殿面闊三間8.6米,進深一間4.8米;1門2窗,門高1.7米,寬1.3米;窗高1.2米,寬1米,有斗拱,硬山石墻灰瓦頂。大殿前墻東側鑲嵌“同治五年(1866年)集資”碑1通,西側有“嘉慶叁年(1788年)”碑1通,字跡已不清。
59 中站區 河口關帝廟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河口村村中臺地上 48 河口關帝廟,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河口村村中臺地上,清代。坐北面南,由新修的山門、西廂房及大殿組成。西廂房面闊三間9.6米,進深一間5米;1門2窗,門高2.5米,寬1.1米;窗高0.95米,寬0.80米;硬山小灰瓦覆蓋;大殿面闊三間8.2米,進深一間4.1米;廊深1.4米,廊柱為八棱石柱,鼓形柱礎;1門2窗,門高.2米,寬1.3米;殿內有壁畫,硬山灰筒瓦頂,有脊飾。廟內有清代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關帝廟碑記”殘碑1通。
60 中站區 淹井河孫神廟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北業村村委會淹井河自然村西南 20.46 淹井河孫神廟,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北業村委會淹井河自然村西南,清代。坐北面南,面闊一間4.4米,進深一間4.65米。廟內現存咸豐二年(1852年)3月6日“碑記”碑1通,碑高1.25米,寬0.80米,厚0.16米。廟內供奉孫思邈神位。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是隋末唐初的大醫學家,故稱藥王。他在營養、衛生、藥物、婦產、小兒、針灸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醫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撰有《千金要方》三十卷,后又撰有《千金翼方》三十卷。這些書集以前醫方之大成,不僅在中國發生重大影響,而且很快傳往日本,對日本醫學也起了積極地作用。
61 中站區 道清鐵路連涔河橋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街道辦事處北朱村東北朱村礦工人村 210 道清鐵路連涔河橋遺址,位于焦作市府城街道辦事處北朱村東北朱村礦工人村,清末。鐵路橋遺址長30米,寬7米,高8米。新中國成立后,因鐵路改線,橋面改成公路橋,但橋梁的整體保存下來。橋為3孔券洞式水泥橋,橋墩寬2米,洞寬5米,高約3米。1904年修筑待王至柏山鐵路,1905年1月由道口至清化全線通車。1906年8月至1907年1月又從柏山修到清化鎮,全長308公里。
62 中站區 北敬關帝廟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街道辦事處北敬村村委會東50米 47.75 北敬關帝廟,位于中站區府城街道辦事處北敬村村委會東50米,清代。大殿1棟,坐北面南,面闊三間9.55米,進深一間5米,前廊深1.6米,有2根廊柱。1門2窗,門高2.35米,寬1.6米乳釘門;窗高1.5米,寬1.3米,為直棱窗。硬山灰瓦頂,有脊飾。大殿前廊東壁上鑲嵌石碑1方,寬0.35米,長0.85米;上書“關帝會重修村后堰堤并置西堰地記”,立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有咸豐九年(1859年)碑1通,高1.7米,寬0.67米,厚0.3米;另有道光十八年(1895年)碑一通,高1.2米,寬0.5米。
63 中站區 李封二村許文正公祠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許衡街道辦事處李封二村村委會西100米 9000 李封二村許文正公祠,位于焦作市中站區許衡街道辦事處李封二村村委會西100米,連涔河從祠東側南北穿過。坐北面南,基本成長方形,南北長150米,東西寬60米,原有山門、卷棚、大棚、廂房和配房等建筑,始建于元代,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文革”中被毀。1996年以來在原址上恢復重建而成,元時稱“魯齋廟”?,F存同治三年(1864年)“公廟祀記”殘碑1通。
64 中站區 河口老君廟遺址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河口村村中南坡上 0.76 河口老君廟遺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河口村南坡上,清代?,F存古碑1通,石方窗2件和石刻房頂1件。古碑嵌于大殿東山墻外,高1.4米,寬0.54米;刻于光緒十九年(1893年),是修建老君廟集資碑,碑文清楚記載了人名和捐款或糧食的多少。2個石方窗邊長0.60米,周圍有4個方形窗孔,中心有1個圓形窗孔。石刻廟頂為卷棚式頂,高0.55米,寬1.1米;為雙重檐,雕刻成筒瓦狀,上下層均為7行瓦隴。
65 中站區 北業革命烈士紀念碑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北業村焦青路路東 1.16 中華民國 北業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辦事處北業村焦青路路東,近現代。碑高1.9米,寬0.61米,厚0.17米。碑首刻“千古流芳”幾個大字,碑身右刻兩行小字為“北業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為國光榮犧牲四位烈士,為緬懷四位烈士教育后代不忘烈士的豐功偉績,特立碑為念”。中刻“烈士許合同、靳來順、郭黑毛、靳隨方 永垂不朽,公元二零零二年八月一日”。四位烈士除靳來順是修武縣平頂窯村人外,其余3人均北業村人,并4人均在北業村分別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參軍,在解放焦作的戰爭中光榮犧牲。
66 中站區 麥秸河觀音廟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麥秸河村西 56 麥秸河觀音廟,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麥秸河村西,清代。大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10米,進深一間5.6米。前廊深1.5米,兩廊柱下是鼓式石柱礎。大門高2.6米,寬3米;兩門門柱上陰刻對聯一副,上聯“我原來一片婆心送個孩兒與你”,下聯“汝需做百般好事行些方便于人”。硬山兩面坡,有脊飾。前廊內有古碑2通:1通是“重修觀音堂聖像為記”,碑殘高1.2米,寬0.50米,厚0.14米;1通是“李封村□家作施財 十人等姓名開列與后”,碑殘高1米,寬0.39米,厚0.13米。2通碑均是乾隆元年(1736年)立,碑文風化模糊。大殿前有石供桌1件,長1.58米,寬0.64米,厚0.19米。供桌兩側面刻有人名。
67 中站區 土堎根郜樂銀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土堎根村村中 47.32 土堎根郜樂銀舊宅,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土堎根村中,清代建筑。石頭壘砌,現存東廂房,坐東朝西,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間9.1米,進深一間5.2米,墻體厚0.65米。一層1個石券門2個石券窗,窗為格棱窗,門通高1.9米,寬1.2米,門券高0.60米;窗通高1.9米,寬0.96米,窗券高0.50米,二層3窗,硬山白干土夯實平頂。
68 中站區 龍洞梁斗戰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龍洞村村中 48 龍洞梁斗戰舊宅,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龍洞村村中,清代。坐西面東,石頭壘砌。面闊三間9.6米,進深一間5米。石券門高2.4米,寬1.5米。石券窗高1.2米,寬0.80米。白干土夯實平頂。門前有一顆古槐,現仍有人居住。
69 中站區 龍洞梁筐筐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龍洞村村中 52.92 龍洞梁筐筐舊宅,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龍洞村村中,清代。坐北面南,現存正房,面闊三間9.8米,進深一間5.4米。1門3窗,門高2.3米,寬1.3米。窗高1.2米,寬1.3米。條石土柸壘砌,石基高0.40米。硬山灰瓦頂,有脊飾
70 中站區 白馬門碉堡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龍洞村村委會白馬門自然村中 22.95 中華民國 白馬門碉堡,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龍洞村村委會白馬門自然村中,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設施。白馬門碉堡條石壘砌,坐南朝北,東西長5.1米,南北寬4.5米,高約7米,無頂,有棚板痕跡,無樓梯。一樓北有1門,門高1.75米,寬0.8米;二樓四面有小方形窗,安石刻外圓內方花窗瞭望。據當地群眾講,像這樣的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碉堡,村內還有幾個,其他的均被毀壞,只留下這1個,它建的比較高,又留有瞭望孔,隨時可以觀察敵情。
71 中站區 大洼大禮堂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大洼村老村東北隅 38.38 二十世紀六十年 大洼大禮堂,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辦事處大洼村老村東北隅,近現代。坐北面南,由南屋、北屋及中間大禮堂組成,全部用條石壘砌。南屋面闊三間10.1米,進深一間3.8米。半圓券正中石刻五角星,五角星上刻有“毛主席萬歲”幾個大字。南屋二層樓有3個方形格棱窗。正間設大門,門寬2米,通高3.6米,其中券高1.5米,過道3.8米深,是進入大禮堂的門。禮堂進深17米,東西各設5個石券窗,窗通高1.95米,其中圓券高0.8米;禮堂頂已倒塌。禮堂北為北屋,面闊三間,設2門;進深一間5.8米。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用于村中群眾集會及大隊干部辦公之用。這是一座別具山區風格的建筑群體。
72 中站區 桑園許雙印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桑園村村東頭 311.28 清末 桑園許雙印舊宅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辦事處桑園村村東頭,清末建筑。該民居由大門、東西廂房及二層北屋組成,均為條石壘砌平頂硬山,大門東西兩側墻壁上各壘砌有拴馬石1方。東西廂房各面闊三間10.1米,進深一間4.65米;1門2窗,門高2.3米,寬1.2米;窗高1.2米,寬0.84米。北屋面闊五間18.90米,進深一間5.75米,一層3門2窗,正間門通高2.5米,券高0.70米;兩側門高2.2米,寬1.1米;窗通高1.37米,其中石券高0.50米,寬0.92米。二層3窗高1米,寬0.80米。屋內有木樓梯,二層為木棚板。此民居是北方山區一進四合院石木結構建筑的典型。
73 中站區 桑園許明海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桑園村村東頭 83.83 清末 桑園許明海舊宅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辦街道事處桑園村村東頭,清末建筑。該民居坐北面南,由大門、東屋、西屋組成,均為條石壘砌。大門通高2.25米,其中圓券高0.70米,寬1.25米,由4根八棱形石柱支撐平頂。西屋面闊三間8.3米,進深一間5.05米;1門2窗,門高2.3米,寬1.05米;窗高1.1米,寬0.85米。東屋面闊三間8.3米,進深一間5.05米,1門2窗同西屋。北屋原老房已拆,又建新房。此院為北方山區典型的一進四合院,就地取材,為石木結構,除北屋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
74 中站區 葫蘆寺舊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桑園村村委會葫蘆寺自然村 179.96 清末 葫蘆寺舊宅,位于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辦事處桑園村委會葫蘆寺自然村,清末。舊宅石木結構,坐南面北,二層券洞式建筑。面闊二間10.4米,進深一間8.45米;東間有側室,寬2.25米,深1.87米。一層2圓券門,室內另有通道,門高2.8米,其中券高0.66米,無窗。二層2窗,高1.3米,寬1米。前墻2門之間留有佛龕。葫蘆寺民居內外均為青條石壘砌而成,墻后0.66米,室外為平房,室內為券洞式建筑,為清代末年典型的山區民房。
75 中站區 道清鐵路李封車站遺址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李封街道辦事處怡光社區 111.3 清1904年 道清鐵路李封車站遺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區李封街道辦事處怡光社區,近現代重要交通道路設施?,F存車站用房1座,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六間21米,進深一間5.3米,現有5門6窗,門高2.4米,寬0.85米;窗高1.5米,寬0.88米。西2、3間有1水泥圓柱線澆頂的平頂出廈,硬山雙坡灰瓦頂,室內設有壁爐,正脊有4個煙囪。西緊臨原道清鐵路路基,現仍在使用。英商福公司為焦作煤炭外運,于1903年始建道(滑縣道口鎮)清(河內清化鎮)鐵路。1904年又從待王修至柏山。1905年全長308公里的道清鐵路全線通車,李封車站是21個車站之一。
        

聲明:焦作房產網轉載的以上內容,不表明證實其描述,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
已有條評論
請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
新聞排行
服務條款 法律聲明 意見反饋 免責聲明 人才招聘 廣告發布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客服電話:0391-8768882 客服QQ:1287642365
copyright ?2010 焦作房產網版權所有
豫ICP備15017369號-5
焦作房產網(隸屬焦作焦點房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高清无码网站|国产女子牲交免费视频视频|国产精品亚洲二区第一页|国产AV一卡二卡三卡